有地方瞭解漢字的老國音麼?

之前想學老國音來讀華語文章的,但是我找便櫻桃網,一點都無。
呣知道各位有無這方面的材料啊?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老国音?北京话改良版。多分尖团+一个独立的入声调。赵元任当年录过老国音唱片,结果发现全中国就他一个人在那么讲话。。。自然的,完全采京音的新国音就取而代之了~~~至于那个入声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也没具体规定,是南京官话那种弱喉塞么?老北京读书人有把入声读成短促的去声的。赵似乎是用的后者。
京音的入聲字亂混, 如果說讀為短促的去聲, 那不是亂了聲調體系?
老國音的韻母體系和北京音一樣麼? 只是多了入聲韻?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原帖由 Nguang 於 2008-11-21 17:40 發表
京音的入聲字亂混, 如果說讀為短促的去聲, 那不是亂了聲調體系?
老國音的韻母體系和北京音一樣麼? 只是多了入聲韻?
本来 入声 之防就是争论焦点么。。。多一个入声就接近南方的南京官话了,而有种说法是南京官话一直到清末还是中国官场上的正统官话。日本的汉语学校也到很晚近才开始改用京音。声调体系不能用“乱”来形容的么。。入声字单独一个调类从汉语发展史来讲是“拨乱反正”,跟南方妥协的意味很强么。
至于韵母么,如果入声调按照老北京读书人的读法,那么我想应该尽用南系官话舶来的文读。 实际上,从实力对比来看,这个文读系统在北京话里头早就是占主导地位的了,学xiao 熟shou这种北京白读势力失势很久了。

根据以下的材料,看来我记错了,赵元任的入声读法是按南京官话读的。读短促北京去声的是王璞。
2.“老国音”和“人工语言”

清末民初1900年前后,开始对“官话”、“国语”的标准提出了要求。1892年,卢戆章主张把“南京话”[即所谓“蓝青官话”,见陈刚 (1984), p.34]作为“各省之正音”。王照等人则主张用“京话”(北京官话)。1903年出现了“国语”一词。“国语”这个词也是“日为中用”,源自日语 “kokugo 国语”。1913年“读音统一会”在北京正式召开会议,定下“国音”。这就是后来所谓“老国音”。

这段历史, 黎锦熙的《国语运动史纲》(1934) (以下简称“黎著”) 说得很详细。“读音统一会”上对语音标准争执甚烈。由于会员中以江浙人为多 (会员共80人,江浙占26人,广东4人,开会日只到44人),因此“浊音”问题成为争议的焦点。议长吴稚晖(武进人)甚至开玩笑地说:“浊音字甚雄壮,乃中国之元气。德文浊音字多,故其国强;我国官话不用浊音,故弱。”争执结果,折中以“每省为一表决权”方法逐字审定了六千五百多字之读音。由于是各省代表逐字审定,因此虽然是基本上依据北京话,但不是严格的北京音。同时拟定的“注音字母”,其中也有浊音符号、入声标调法和北京音不用的微、疑、娘三母。因此这个“老国音”后人又称之为“人工语言 ”、“不自然的语言”。

[香港民间长期以来流传著一种说法,认为民国初年审定“国音”时,粤音仅以一票之差败于京音。考核史实,便知道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不确实的。本来,民间流传这种或那种说法,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但是上述传说竟也能在香港语文学术圈内流通,某些学者不加考据便以本身专业地位予以肯定,则是颇为令人惋惜的。]

其后争论不断,例如关于声调,当时仅列阴阳上去入五声,并未指定以何地之五声为标准。到了1920年,王璞替“中华国音留声机片”录音时,阴阳上去都依北京,入声就把北京的去声读得短一点,据说从前北京讲究读音的老师就是这样教学生的。1921年,赵元任的“国语留声机片”,阴阳上去也依北京,而入声则依照南京,后来黎锦熙更进一步提倡废止国音中的入声。这些演变就组成了所谓“国音京调”运动。

“国音京调”再进一步,便是减少“国音”中一些不合“京音”的读音,于是“国音京调”就变成“京音京调”。
[ 本帖最後由 wtzdj 於 2008-11-21 23:55 編輯 ]
你誤解了, 我講的''亂了聲調體系''是指北京讀書人將入聲字讀為短促的去聲, 亂了自己的京音的聲調體系.

老國音的入聲韻母是否只是單純的在京音上加喉塞韻尾就成了?
納 naʔ < na
薛 syøʔ < ɕyø
落 luoʔ < luo
百 paiʔ < pai
吸 ɕiʔ < ɕi
郝 hauʔ < hau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一份資料不知是不是

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408687898/blog/1225702569




老國音之冊






吾乃東風也 初次見面 請多關照
吾名前者東風候 初候而目掛枡 何卒宜相願候
僕의 名銜은 東風이다. 잘 付託합니다
原帖由 Nguang 於 2008-11-22 14:59 發表
你誤解了, 我講的''亂了聲調體系''是指北京讀書人將入聲字讀為短促的去聲, 亂了自己的京音的聲調體系.

老國音的入聲韻母是否只是單純的在京音上加喉塞韻尾就成了?
納 naʔ < na
薛 syøʔ < ɕyø
落 luoʔ < luo
...
无所谓的咯。。京音入声归派本来就是乱的。。。入派三声的格局老早被南系官话搞乱掉了。。所以我更欣赏东北话哈哈。
读书人的文言音和口语并不一定要吻合的么。浙江原来严州府(现被杭州并掉了)的徽语文白读就是两套独立声调系统,文读很显然是引进的吴语声调系统。当然,这是个极端例子,一般的汉语方言的文读,声调还是在固有声调里面调剂的。

至于韵母,其实我上面已经表达过我的看法了。实际老国音颁布的时候只说有个入声。老国音实际上从来没有成为活语言,那么有两个人录的唱片可以说明当时的一个情况。

第一个人王璞的录音,入声是短促的去声,那么我想会比较接近你上面的推测。有没有喉塞,估计是没有。王璞哪里人我暂时没查出来,不过他老师是王照,注音符号发明人,山东人。若他也是山东人,发喉塞的可能性不太大。

第二个人赵元任的录音,入声仿南京。那很显然 百bai 郝hao 这种京音里的白话音就待不住了,因为南京的入声韵母不能是复元音。这种入声,应该是带弱喉塞的,那么恐怕这俩字就得念 boh/beh heh了,呵呵。

[ 本帖最後由 wtzdj 於 2008-11-23 18:51 編輯 ]

回復 #7 wtzdj 的帖子

iah,这种构成的入声在南京方言中不存在吗
有啊, 壓, 押, 掐, 夾都讀 iah的
江淮話真的很奇特, 江寧音系有32個韻母, 到了南京居然增加到46個, 泰縣話有54個韻母, 到了泰州只剩下46個. 互相都是類似附廓縣和府城的關係, 卻韻母數差這麼多.
最愛還是閩東語(Eastern Ming Language)..., 欲罷不能.

 平上去入
上1234
下5678

。。。

我没讲清楚。。。介音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