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42 wtzdj 的帖子

不敢,在下也是摸索阶段的票友而已~ 欢迎wtzdj兄多多来讨论~~ 其实闽语既然缘起古吴语,和吴语的本字探讨应该有很多话说的 在下有错之处,大家尽管提出~

潮州学Teochew Studies/Teochewology创始人饶宗颐老先生就鼓励潮汕学人研究潮州话时要把眼界放到温州一带去。以后还要wtzdj兄多多指教~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第4个本字

鄙人在“几个奇怪的读法求教”中提到:
女 /nŋ53/ 阴上。几乎可以说所有的情况下女字都读这个奇怪的音。这可说是潮州话的一个特征了?只有现代部分地区说到表示“女朋友”的单音词“女”时,是用/ni53/, 如 我阿女,汝阿女,钓女(谈恋爱)等。但此种用法老人家是不会的,属新潮用法,不知其源何来。可能受汕尾一带影响,或是粤语和客语。(其他地区的闽语在近现代对潮汕的影响不是十分大,所以其虽有ni音,此处暂时不考虑)
今日蒙杨境韬兄指点,他认为:
孃 /nŋ53/ 陰上──汝兩切rǎng。
“孃”字的基本字義●孃niángㄋㄧㄤˊ◎同“娘”。
案:此字“孃”,《康熙字典》丑集下女字部该条谓:【唐韻】汝陽切【集韻】如陽切,音穰。【說文】煩擾也。一曰肥大也。 又【集韻】奴當切,音囊。又汝兩切,音壤。義同。又同娘。【古樂府】不聞耶孃哭子聲。

又案:《康熙字典》丑集下女字部“娘”:同孃。少女之號。【唐書·平陽公主傳】高祖女,柴紹妻。高祖起兵,主與紹得數百人以應帝,定京師,號娘子軍。 又通作孃。後世稱母后曰孃孃。又俗稱父曰爺,母曰娘。亦作耶孃。【古樂府】不聞耶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杜甫·兵車行】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案从书例和字书看,孃/娘本义是对妇女的泛称,多指少女。但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也称娘/孃,包括称母亲。

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古乐府《子夜歌》(woman, young woman)

娘以指叩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elderly lady)

因此,若认为潮语“女”/nŋ53/ 阴上的读法,事实上来自另一个字“孃”的上声读法,即训读,或许也是一个可行方法。其音汝两切,在日母,宕摄开三上声,潮语白读声母读n(如肉、忍、让等)韵母读ŋ(如丈、长、秧等),读法都无问题。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第5个本字

刺 /ts'ŋ213/ 阴去。用于“刺杀”“刺客”“刺入”等动词词素。名词的刺读/ts'i 213/。 不知道是不是别处也如此?
这是以前帖子提到的关于“刺”字的读音,后来鄙人在鸿雁的启发下,认为/ts'ŋ213/ 阴去可能是训读,其本字似当为“穿”(鸿雁认为是“串”):

穿有平声、去声二读,按《康熙字典》引:“【廣韻】尺絹切【集韻】【韻會】【正韻】樞絹切,音釧。貫也。”音义合。

“穿”的去声,属于山摄合口三等字,去声線韵,昌母。昌母今读tsh很正常,而山摄合口三等字潮语今读白读音ng者不少,如磚tsng1、轉tng2、傳tng7\tng5、軟nng2、卷kng2、全tsng5、遠hng6,等等。声母昌是清声母,今读声调为阴调的较多。所以“穿”可以读tshng3(阴去)。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第6个本字

关于ngiang3的本字。

ngiang阴去,一般表示喜欢做某事或喜欢某事物,不用于人。参:
如果表示喜欢做某事,就不是用欲(爱)这些,而是用“瘾”ngiàng,比如
我弟上瘾来去亲情界坐。(我弟弟最喜欢去亲戚家做客了)
Uan-tĭ siăng ngiàng lái-kừ tshing-tsiân kò tsŏ.
还有除了“ngiang3”做某事之外,ngiang3还作为名词,和“瘾”同义,比如“薰ngiang3”(烟瘾)、“酒ngiang3”(酒瘾)。

鸿雁认为不是“瘾”字,而是“愿”字。兹考,“愿”“慭”皆有可能。

願,【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虞怨切。【爾雅·釋詁】思也。【疏】欲思也。【廣雅】欲也。又【正韻】顗望也。又羡慕也。疑母字作为次浊,大部分读成阳韵字,但是也有阴韵。山摄合口三等字读音多为uang,但有少量iang的,比如捐娟绢远媛等。故ngiang3可成立。音义俱合。


憖,【唐韻】魚覲切【集韻】【正韻】魚僅切【韻會】疑僅切,音猌。《说文》:問也。謹敬也。从心猌聲。一曰說也。一曰甘也。《康熙字典》:又願也。

书例:《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遗一老,俾守我王。”【箋】心不欲而自彊之辭。不憖遗,犹言不愿留也。

《国语·晉語》:憖庇州犁焉。【註】願也。

《国语·楚语》:吾憖寘之于耳。【註】犹愿也。

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曾不憖留。

从这个意思上说,憖和愿是一致的。语义上成立。

从语音上看,是疑母臻摄开三去声震韵,潮州话韵母读iang没问题,声母ng也没问题,次浊字声调是阴韵的情况虽不是主流,但也存在。所以ngiang3是成立的。可以成立。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第7个本字

“酷”:音hoh4, 即阴入。这个俗字一般写成“好”,是很的意思。

例句:今日天时酷热。

伊生来酷肖伊阿父。

我乞许件工作物到酷乏。

本字应是“酷”。酷的中古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沃切,又【集韻】黑各切。各在宕摄开一,其辖字如“落”“阁”“鹤”“胳”“恶”等白读多为oh, “黑各切”正好是读hoh4的音。其意义,【集韻】甚也。【晉書·何無忌傳】酷似其舅。【韓愈·文集序】酷排釋氏。今国语中尚在用的古语如酷尚(特别喜好)、酷类(即酷似,非常相似)、酷痛(极悲痛)、酷贫(极其贫困)、酷薄(极端刻薄)、酷爱等等,皆同潮语之用法,即此义也。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第8个

关于台风,一般把huang1-thai1的thai考订为“颱”字。按此字字书不收,清代笔记《香祖笔记》《癸巳类稿》有记载,谓“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颱”,又有“颱,大飓风也”。但迟至清代《康熙字典》也没有收录是字。疑为俗字。其反切只能从声旁“台”去推断,因台有《集韵》汤来切,又有堂来切,故阴平、阳平二读皆可。

然鄙人近阅吴语书,觉得闽语之“thai”有可能本字是和吴语的“颸”一样。

《康熙字典》“颸”条谓:【廣韻】楚持切【集韻】叉緇切,音差。【說文】涼風也。【左思·吳都賦】翼颸風之䬟䬟。【謝靈運·初發石首城詩】出宿薄京畿,晨裝博曾颸。【註】曾颸,高風也。 又【集韻】新兹切【韻會】新慈切【正韻】相咨切,音思。義同。

按《广韵》反切,则声母系初母,韵为之韵,止摄开三平声。初母潮语白读多为tsh,也有存古读舌头音th者,比如鏟thuáⁿ、釵thoi、窗theng;韵母所属止摄开三字白读多有读ai者,如私sai(私家sai-khia)、貍lâi(狐狸hôu-lâi)、知chai、治thâi(治猪thâi-teu)、師sai(师公sai-kong)、獅sai等。又初为清音,故调在阴平为正。颸字读thai,完全成立。其意义可能由“凉风也”“高风也”引申而来。

这个字《说文》就有了。不像“颱”是清代出现的俗字。窃以为,潮汕闽语的huang-thai,其本字应该写作“风颸”,而不是“风颱”。而粤语中的thoi-fung则可能还是写“颱风”为好,因为他们的thoi是阳平调,不像闽语是阴平调。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第9个

国语         潮州话                        漳泉话
丝瓜         秋瓜tshiu/tshiú-kue                   菜瓜chhài-koe
看过几篇考证元曲中经常出现的“稍瓜”的文章,有以为即丝瓜者,有反对者,反对者引本草证稍瓜当系越瓜,又名菜瓜。稍瓜又写梢瓜。窃以为此盖一物异名耳。北方之细长丝瓜和南方之略肥壮的丝瓜(越瓜)。观网上“唐山秋瓜”尊容,实在比北方的苗条丝瓜胖很多。那些论证元“稍瓜”非丝瓜的,也是抓住丝瓜细稍瓜肥的特点,因为元曲里的稍瓜描写,显然是胖的。

按南宋《梦粱录·物产》已有“梢瓜”的记载,即《齐民要术》所称越瓜也。元代则多记作“稍瓜”,如关汉卿《五侯宴》中就提到“茄子连皮咽,稍瓜带子吞”。联系闽南今称菜瓜,窃以为潮汕之“秋瓜”当即宋元所呼梢瓜/稍瓜。

音韵上的论证比较难搞是韵母。按,越瓜/丝瓜在潮有二名,一般如汕头潮州叫“秋瓜”,秋chhiu1是阴平;在吾乡揭阳叫“手瓜”,手chhiu2是阴上。为何会如此?如果考察“稍”字的读法可以看到,【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所敎切,音哨;又【集韻】【韻會】山巧切,音梢。又【集韻】師交切,音筲。可见这个字有三种读法,即去声、上声和平声。而“梢”字的读音,【廣韻】【正韻】所交切【集韻】師交切,音弰;又【韻會】思邀切,音宵;又【說文】山巧切;又【集韻】所敎切,音哨;又【集韻】色角切,音朔。则有平上去入四调。这种声调情况的多样正好可以解释秋瓜手瓜的音调异读。

声母上,上述读法中,大多声母为生母,独“思邀切”为心母。生母字如歃漱稍閂拴滲等字今潮音即为/ts'/。心母字如棲栖膝粟須髓碎祟燥醒等也是读/ts'/。两个声母都没问题。

声调如前述,加上是清声母,读阴上和阴平,也都没问题。

问题出在韵母。上述读法都是在效摄。效摄大体上潮音今读/a/, /iau/, /au/, /o/,/io/,极少见到/iu/. 仅有的如濤thiu5稻tiu6猱ziu5.而稻字的tiu6还被认为是训读,猱字的ziu5则被认为是“秀才读字爿”造成的讹音,所以拢总着排除 只剩下一个濤(涛)字。

不过,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效摄字中有一部分字的声符读音或者同声符字却正好读/iu/,如效摄的“卯昴泖茆”和“柳”同从“卯”得声,柳的韵却是/iu/,在流摄;效摄“鍫愀”从秋得声,而秋为/iu/韵流摄;效摄“窈靿”从幼得声,而幼为/iu/韵流摄;等等。闽东福州话中,据说中古流、效二摄已经合并,那么从这里或许可以看出这两个摄的相似处。或者“梢瓜”“稍瓜”之梢/稍读/ts'iu/,也可以得到一点儿佐证吧。

当然,如果杨兄或者鸿雁现在能上网,保不准又要批评我了。 我也正惴惴而诚挚、恳切地等待各位俊彦的批评指正。

[ 本帖最後由 輶轩使者 於 2007-9-4 04:15 編輯 ]
Tshṳ̂-pui Avalokiteśvara Phŏ-sat pó-hō tshuân-ke-nâng jît-jît phêng-an!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學須靜也  才須學也

--------------------------------------------
潮州话八调代表字:
1胎tho 2讨thó 3退thò 4托thoh
5逃tô 6在tŏ 7袋tō 8夺tôh
潮罗特殊变体:[ɯ]=ṳ=ur;[ã]=aⁿ=an;
[aʔ8]=âh=a̍h;[ts]=ts=ch;[tsʰ]=tsh=chh
我現在就在線
不過現在比較累。有空再細細讀一下你們討論些什么。
李荣在《方言》上发表过《颱风的本字》。郑张尚芳在《闽语与浙南吴语的深层联系》中也简单提了一下。
《中国语言学报》2001年有陈万成的《说“飓”》。
如上所言,“秋瓜”或即“须瓜”。
以下引自郭必之《从虞支两韵「特字」看粤方言跟古江东方言的联系》。东北话“取”字还读 qiǔ 呢。

http://www.ling.sinica.edu.tw/ei ... 0211122.3259619.pdf

[ 本帖最後由 在山 於 2007-9-23 18:33 編輯 ]

1.JPG (85.04 KB)

1.JPG